看完《阳光照耀青春里》,有一句话总让我不断回想:人是与他人关系的总和。太精辟,道出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人不能脱离于环境独活,也无法长期在无人支持的逆境中永远保持乐观,哪怕再艰难的时刻,我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找伙伴。
何立为也不例外,他在公司被老板打压时,精神深处有“骆驼”的陪伴。哪怕所有人都不理解,骆驼也夸他是全中国最好的程序员。后来被送到青春里康复中心的时候,与7号病房的众人成了朋友,一起笑一起闹。即便开始时他觉得每个人都怪得离谱,也不影响后来他和病友们成了愿为彼此赴汤蹈火的关系。
和同频的人站在一起,去同被书写好的残酷命运拼一把,死磕到底,打破一切偏见、一切是非定义,这是《阳光照耀青春里》的核心表达。
其实在真正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度还以为这是一个“逃离疯人院”式的故事——被诬陷的人逃出局限,获得物理上的自由。但看完我才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关于抗争命运、追求正义的故事,主角不光是想要获得物理上的自由,更要带领所有底层的受难者,得到法律层面上的自由。
何立为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首先,“正常”这个概念由谁来决定呢?在家园软件公司的人看来,想要获得正常报酬、想要著作权的何立为,居然是不正常的,哪怕他是合理维权。在青春里7号病房的人看来,何立为再正常不过,多年来,只有他能看到病友们的优点与需求,他让病友们过得开心快乐。
其实“正常”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人活着不该只追求所谓正常,而是需要保有那永不被打败的勇气,就像青春里的那棵树一样,被砍掉过,但依然生长着。
《阳光照耀青春里》给了我很多勇气去正视自己。片中那些所谓的“不正常”,被浪漫化处理,病友们反而是能看到生活质感的人。他们看得到彩虹、森林、小鹿,也看得到人内心真正的善良与坚持。
何立为守护了这群人的真诚,同时也守护了自己内心中的纯真。我敢说,正是因为这群病友在,他才敢一次次地向上反抗,才有勇气起诉公司,才有毅力来认识自己。
何立为其实有很多很多次机会逃出青春里,他完全可以在走出大门后再也不回来,获得一种肉身上的自由,但那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即便身处困境也对未来无限期待,是将自己的破碎心灵黏合,再塑造一个新的执着。
有几场戏我非常感动,比如中秋夜几个人一起聊天喝酒,李大宇念起了“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自我调侃“异客就是精神病 就像我们这种”,还顺势挤眉弄眼,一瞬间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他们,在病理定义上或许他们有病,但在情感层面上,他们又那么清醒。

所以大家才能坚定地支持何立为打官司。哪怕何立为的亲哥都在往后躲,但几个病友却始终陪在他身边,他们心中不以难易、利弊来判断事情,而是以正确与否来选择相信。
还有一场戏是那个总自杀的公主春春拥抱众人,她被质疑被嘲笑被惩罚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生气或者报复,而是去拥抱他人。 “如果牵手就能毁了青春里,那拥抱呢?” 多有力的诘问,多温暖的举动,春春身上的生命力真的令人惊叹,她一直觉得自己是棵树,但如果做不了真正的树,那就像树一样,面向阳光、吸收养分、生长枝桠,然后替树下的人遮蔽风雨。

青春里的这群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写好命运的人,因为他们都被家人给抛弃了,社会上也没有人在乎他们了。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一直过一样的人生,吃药、散步、做操……但何立为的意外闯入,却令既定的生活,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
精神病人也能拥有反抗不公的权利,他们可以打游戏、可以挣钱、甚至可以打官司,捍卫自己应有的尊严。何立为一开始想要的是成功,是金钱与认可,但经过14年的青春里生活,他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份正义的判词。当最初的理想与眼前的现实背道而驰的时候,如何坚守内心的秩序,是一个人终极的功课。
看电影时,我经常会下意识地想:这种情形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任何事上。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果遇到了这么黑暗的事,不也想要这份公平吗?如果我们被冠以污名、被夺走一切,又该如何反抗?
何立为不是没有动摇过,他发现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幻想时,也曾崩溃过。脑海中那个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声,很多次都让他或颓败或激进,甚至一度想要掐死彼此。但幸好的是,何立为一直在坚守内心的秩序。14年了,他敢承认自己的不正常,也敢把维权这条道一路走到黑。如果成功很难,但至少要最起码的公平。
从1999年到2013年,何立为很多次出入青春里,但只有赢了官司后的那次,是堂堂正正走出去了,伴随着大宇施展了“魔法”之后的开门声,有路边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的好天气,还有春春来自他乡的等待。他要走向更多阳光里,走向全新的生命体验中。
命运对他不公,可他自会用自己的方式抵抗。自由二字很难,但我们永不放弃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