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只此青绿》从电影( yǐng)院出来后,我心里有些不( bù)敢直接跟家人表达对这( zhè)个电影的看法。因为我知( zhī)道自己是做设计的,而她( tā)并非此行业的专业人士( shì)。或许是因为我的审美经( jīng)历过多,有时也显得颇为( wèi)独特,所以我有些犹豫是( shì)否要直接表达我的观点( diǎn)。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 shàng),她给我讲了一个在洗手( shǒu)间听到的故事。一个妈妈( mā)在跟女儿聊天,她们讨论( lùn)的是创作一幅画时,通常( cháng)使用一支毛笔还是多支( zhī)毛笔,以及影片中这些细( xì)节处理得是否合适等话( huà)题。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 yào),最重要的是,家人告诉我( wǒ),她认同那个妈妈对女儿( ér)说的一句话:画画其实可( kě)以不用那么痛苦。听到这( zhè)句话后,我瞬间打开了话( huà)匣子。我说,自己在电影院( yuàn)里一直不敢表达的一些( xiē)想法,原来也有人,尤其是( shì)这位母亲,跟她的女儿有( yǒu)着相同的看法。
实际上,当( dāng)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到第( dì)九章,章节名字还未出现( xiàn)时,我会做一些观影笔记( jì)。因为我对这部片子非常( cháng)重视,所以我会记录各个( gè)章节的标题。当我感觉到( dào)快要进入下一个章节时( shí),我就写下了“没苦硬吃”。写( xiě)完后一抬头,看到字幕上( shàng)写的好像有个“苦”字,但具( jù)体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 qīng)了。我突然笑了,并指给媳( xí)妇看手机上的笔记,上面( miàn)写着“没苦硬吃”。
没苦硬吃( chī)肯定不是创作团队故意( yì)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在当( dāng)今的语境下,当艺术家或( huò)运动员在创作或比赛时( shí),主流宣传媒介很少再强( qiáng)调他们牺牲了多少、经历( lì)了多少苦难。举个例子,巴( bā)黎奥运会接近尾声时,那( nà)位举重运动员,那位胖胖( pàng)的女孩非常可爱,在采访( fǎng)时也表现得积极活泼。她( tā)不再谈论自己在训练中( zhōng)经历了多少苦难,或者坚( jiān)持训练给自己带来了什( shén)么不可逆的损伤,以此来( lái)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同情( qíng)。相反,她感谢国家队多年( nián)来对她的照顾,特别是带( dài)她四处寻医治疗运动期( qī)间所受的疾病和伤害,让( ràng)她感受到了善待。
更值得( dé)一提的是,她在参与综艺( yì)节目时,无论是谈及自己( jǐ)的身材还是所从事的项( xiàng)目,都展现出极高的自信( xìn)。她甚至制作了一些略带( dài)自嘲意味的小广告,旨在( zài)让大众接受那些拥有胖( pàng)胖身材的女孩。整个过程( chéng)中,你并不会感受到她在( zài)强行灌输苦难教育的理( lǐ)念,去驱使你做某事,比如( rú)练习举重、学习画画、钢琴( qín)。她更多地是希望你能源( yuán)自内心地去做这些事,而( ér)非单纯为了功成名就或( huò)名垂青史。这就是我开场( chǎng)白中想要强调的内容。
1. 文( wén)人刻板印象与创作者
今( jīn)天是2024年10月7日,我在这篇电( diàn)影日记中记录的电影是( shì)《只此青绿》。对于我这个山( shān)西人来说,能将这四个字( zì)的前后鼻音发得准确无( wú)误,实属不易。请不要对我( wǒ)的这个视频太过苛责,虽( suī)然其中可能有些观点不( bù)够正面,但我也尽力让视( shì)频内容不那么尖酸刻薄( báo)。
回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 zhè)样的故事可能会让人觉( jué)得有些苦情,或者对文人( rén)(如李白、杜甫在《长安三万( wàn)里》中的形象)产生刻板印( yìn)象。我们会觉得它里面会( huì)过分强调文人的古情、时( shí)局和环境等因素,这仿佛( fú)是对文人或艺术家的一( yī)种固有看法。但话说回来( lái),一旦涉及到历史或古装( zhuāng)元素,苦难叙事、为集体而( ér)牺牲和个人悲哀等设定( dìng)似乎就会自然而然地融( róng)入其中。我觉得这可能是( shì)大部分创作者在创作过( guò)程中无意中带入的一种( zhǒng)元素,特别是对于年龄稍( shāo)长的创作者而言。比如说( shuō)我,今年34岁,正处于从经历( lì)苦难、享受苦难,到追求快( kuài)乐、享受快乐的生活和学( xué)习目标的转变过程中。作( zuò)为1990年出生的人,我观察到( dào),在我之前的1980年代出生的( de)创作者,比如那两位导演( yǎn),他们可能会很自然地将( jiāng)自己认为的苦难经历分( fēn)享给他人,并以此为荣。但( dàn)在我这个年龄段,就处于( yú)这样一个交界区,而1990年代( dài)之后出生的孩子则不会( huì)以苦难为荣,去炫耀自己( jǐ)的苦难并期待得到夸赞( zàn)。现在很少有孩子会这样( yàng)做。因此,我实际上很能理( lǐ)解创作者基于自身经历( lì)去传达这种情感。
当然,我( wǒ)们应该鼓励这两位导演( yǎn)基于自己的体验进行创( chuàng)作。在观看这个故事的过( guò)程中,我可以想象到这两( liǎng)位舞者从小到大,有多少( shǎo)人跟他们说过“你必须得( dé)练”。是的,必须精准,必须忍( rěn)饥挨饿,必须忍受筋骨之( zhī)痛,比如,跳芭蕾必须磨破( pò)多少双鞋,写字的人必须( xū)把手磨出多少茧。我可以( yǐ)想象他们经历了那样的( de)教育,才达到现在的状态( tài)。他们想通过作品告诉世( shì)人自己所经历的这些,间( jiān)接地让大家思考我们所( suǒ)经历的苦难,并以此,让大( dà)家反思应选择怎样的生( shēng)活方式。
我认为这部片子( zi)其实具有很强的教育意( yì)义。至少我媳妇听到的那( nà)一对母女的对话是这样( yàng)的,我可以理解这种感受( shòu)。但我其实不太会向别人( rén)推荐这类作品。与其这样( yàng),我宁愿去隔壁影厅看陈( chén)凯歌的《志愿军:存亡之战( zhàn)》。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与( yǔ)我的预期有些落差。我没( méi)想到它是一个如此沉重( zhòng)的故事。
2. 具象化困境:舞台( tái)剧电影
当然,在分享这个( gè)过程中,我有自己的想法( fǎ)。我非常理解创作团队的( de)这种结果,这与艺术创作( zuò)的具象化有关。我们也知( zhī)道,电影和电视剧是非常( cháng)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它们( men)可以详细地,甚至像一些( xiē)功能性纪录片那样记录( lù)某些东西。就像这部片子( zi),或者像《我在故宫修文物( wù)》那样去记录。创作团队有( yǒu)这样的意图。但是,一旦如( rú)此详细和具体地推进某( mǒu)个事情,原本被记录的作( zuò)品中的想象空间就会被( bèi)完全具象化。
这是什么意( yì)思呢?以《只此青绿》为例,这( zhè)是一部舞台剧。如果,我坐( zuò)在舞台的某个位置观看( kàn)表演,我的视野范围是固( gù)定的。就像我们经常在长( zhǎng)安大戏院看戏一样,固定( dìng)的舞台里,观众需要思考( kǎo)演员的走位、肢体表达、情( qíng)感传递以及音乐的表达( dá)来领会一些东西。观众会( huì)自己总结出一个内容,比( bǐ)如“这群人达到现在这样( yàng)的状态很不容易”,我很理( lǐ)解他们苦难。但这个结论( lùn)是由观众自己得出的,对( duì)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观( guān)众其实没有感到被冒犯( fàn)。
但是,如果我将它具象化( huà),镜头细致到可以看到我( wǒ)指甲盖里的黑泥,又能捕( bǔ)捉到我的肢体和胳膊的( de)动作。在运用电影语言时( shí),它的表现力可以如此细( xì)腻,也可以如此深远,这会( huì)导致所有艺术的想象空( kōng)间被挤压成写实的过程( chéng)。这种现象相当可怕。我们( men)可以看到处理得比较好( hǎo)的例子,如张大圣导演的( de)《廉吏于成龙》,那是一个将( jiāng)现代京剧制作成电影版( bǎn)的佳作。2024年他的最新作品( pǐn)《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我( wǒ)没能在电影院看到,但如( rú)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 kàn)的。这部作品将舞台剧与( yǔ)电影元素完美融合,既保( bǎo)留了电影贴近观众的特( tè)质,又通过布景、演员调度( dù)和灯光等手段,超越了真( zhēn)实的限制,传达出更接地( dì)气的情感。然而,我觉得这( zhè)部电影并没有达到这种( zhǒng)状态。如果这个项目交给( gěi)张大圣去做,或许就不会( huì)让观众觉得那么沉重了( le)。
因此,我认为最好在核心( xīn)创作团队内请一位导演( yǎn),或者让这两位舞蹈演员( yuán)学习一些电影语言或相( xiāng)关课程。这样,就不会像现( xiàn)在呈现的这样,既像舞台( tái)剧,又带有苦大仇深的艺( yì)术家心目中的电影色彩( cǎi)。这部作品非常有特点,非( fēi)常个人化,但问题在于它( tā)没有很好地电影化。我希( xī)望如果剧组能再加一个( gè)电影导演的话,除了带来( lái)视觉上的震撼外,还能给( gěi)观众留下思考和解读的( de)空间。
3. 色彩迷踪
最后,我想( xiǎng)谈谈我认为的美。为什么( me)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舞台( tái)剧没有达到一加一等于( yú)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呢( ne)?反而我觉得有可能一加( jiā)一小于二。原因就在于,原( yuán)本舞台剧所传达的演员( yuán)的柔美或力量,在经过电( diàn)影镜头语言的传达后,变( biàn)得非常细碎。
首先,其中一( yī)个问题是颜色。我们都知( zhī)道电影行业有一个工种( zhǒng)叫调色师。调色师需要在( zài)一些小的节奏中,对同一( yī)场戏进行色彩调整。比如( rú),现在整个画面偏暖但不( bù)很暖,其实可以通过调色( sè)让角色使整个场景变得( dé)更冷或更暖。这种冷暖的( de)微调需要与整个故事的( de)叙述和情绪过程相契合( hé)。深色会给人带来较大的( de)压力感,而浅色则会让人( rén)感觉更加晴朗。
在影片的( de)小范围可以有这种细微( wēi)的波动变化,但整体上也( yě)应呈现出一种从暗到亮( liàng),再暗再亮的波动趋势。但( dàn)这种波动不能过于频繁( fán),否则观众会难以捕捉到( dào)视觉规律。至少在我观看( kàn)时,我并没有明确感受到( dào)这一点。例如,第一章刻章( zhāng)时,整体氛围较为沉重;到( dào)了初见环节,场景又设定( dìng)在一个相对昏暗的房间( jiān)内。而到了第三部分,织布( bù)和养蚕的环节,场景突然( rán)转换到了一个开阔的空( kōng)间,随后找石头时又突然( rán)暗了下来,这是第二次变( biàn)暗。接着,当画面转到翰林( lín)院时,突然涌现出一片粉( fěn)色,紧接着在青绿环节,粉( fěn)色褪去,画面又切换到了( le)类似苹果广告中那种纯( chún)白色背景,带有镜面效果( guǒ)。再到结尾时,画面再次变( biàn)暗,而到了“没苦硬吃”的环( huán)节,氛围就像走向坟墓一( yī)般沉重,一束光引领着观( guān)众进入画面。到了“没苦硬( yìng)吃”的环节,观众可能已经( jīng)感到疲惫。再到“入画”的环( huán)节,画面又转向了一个昏( hūn)暗的巷道,最后在他的荧( yíng)幕上呈现出了一个黄色( sè)的画面。整个影片的色彩( cǎi)变化就像是大明大暗的( de)交替,但又不完全是,而是( shì)大量色彩一直在起起伏( fú)伏,整体上还不如一些色( sè)彩较为统一的原画来得( dé)和谐。
当然,电影首先表达( dá)舞蹈,然后再通过这幅画( huà)来深化主题,但最起码应( yīng)该溯源一下电影和原画( huà)的关系。因为,舞蹈的动作( zuò)和服装的配色都来源于( yú)这幅画。那么,在拍摄这个( gè)舞蹈时,是不是也应该去( qù)借鉴这幅画中的表达呢( ne)?我觉得这并不难,稍微做( zuò)点功课应该就能避免现( xiàn)在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感( gǎn)觉,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 gè)独立的、十来分钟的广告( gào)片,就像是多个酒水广告( gào)片被穿插在一起,每个都( dōu)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每( měi)个都有自己的亮点,但把( bǎ)这些亮点(无论是慢动作( zuò)还是其他手法)全部穿插( chā)在一起,却并没有形成一( yī)个完整的色彩叙述。
4. 设计( jì)师的抓狂瞬间
当然,还有( yǒu)一些更细节的问题。比如( rú),在合成过程中,有时会出( chū)现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 rú)你某个慢动作和现代人( rén)物融合的场景,所有演员( yuán)的影子都应该在同一侧( cè),但有一个演员在定格后( hòu)走进去时,他的影子方向( xiàng)却是相反的,这是不应该( gāi)出现的错误。还有一些特( tè)效在制作时,也不够好看( kàn)。我经常提到《封神第一部( bù):朝歌风云》以及以前的《画( huà)皮2》中的年画式特效,整个( gè)场景中只有一小部分是( shì)有内容的,背后全是像年( nián)画一样静态的图片,这种( zhǒng)效果我觉得不如不做,比( bǐ)如增加一些交互式的特( tè)效,就能更好地提升观众( zhòng)的代入感。当然,这些可能( néng)只是小问题,但也不能忽( hū)视。
接着说说音乐,它也给( gěi)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音( yīn)乐应该更加精准地运用( yòng),而不是让整个交响乐持( chí)续营造凝重的氛围,持续( xù)两个小时,让观众感到麻( má)木,无法抓住重点。一开始( shǐ)我还很认真地听,比如第( dì)一个章节,镜头转动时有( yǒu)点像韩国偶像天团的K-pop风( fēng)格,镜头随着节奏灵活转( zhuǎn)动,非常吸引人。第一幕刻( kè)章时,用的应该是中国鼓( gǔ),节奏特别好,最起码前十( shí)几分钟是神圣而赏心悦( yuè)目的。但从第二个章节开( kāi)始,大量的交响乐、提琴和( hé)钢琴声扑面而来,我其实( shí)想仔细听听里面是否有( yǒu)古筝或琵琶的声音,但似( shì)乎都没有听到。可能是直( zhí)接把舞台剧的音乐直接( jiē)搬了上来,但舞台剧音乐( lè)和电影配乐有所不同。因( yīn)此,在转换时应该做出取( qǔ)舍,否则会让人感觉过于( yú)冗杂。
最后,我觉得能够尝( cháng)试将舞蹈剧以这种方式( shì)呈现出来,其实是一件很( hěn)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可以( yǐ)看出制作团队花费了很( hěn)多心思。但总觉得如果有( yǒu)一个懂视听语言的人来( lái)担任导演,控制画面,再加( jiā)上一个调色师,让这些美( měi)丽的颜色能够前后有关( guān)系,就不会出现一些错误( wù)的调色情况。比如我拍摄( shè)这个视频,后面出现的电( diàn)饭煲是青绿色的,青绿色( sè)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 jiān)的颜色,调色时需要非常( cháng)微妙。如果它偏向蓝色,那( nà)么对比色就是红色偏橘( jú)红一些;如果它偏向绿色( sè),那么对比色就是红色偏( piān)桃红一些。因此,每个场景( jǐng)的对比色应用与黄色的( de)搭配都有细微的差别,尤( yóu)其是每个镜头之间,不要( yào)让人感觉这像是一个联( lián)欢晚会上的现场录像。
而( ér)且,联欢晚会的现场录像( xiàng)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规律( lǜ)的。而现在的电影,在某些( xiē)时候,比如最后一场戏,一( yī)直转个不停,转了整整20分( fēn)钟。我在电影院里都捂着( zhe)头,感觉有点晕。在使用视( shì)听语言时,不能重复,如果( guǒ)想表达旋转的感觉,也不( bù)能一直转个不停。
同时,也( yě)应尽量避免穿帮镜头。例( lì)如,在环状旋转的场景中( zhōng),转圈的演员与中间的演( yǎn)员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一( yī)致。但在下一个镜头中,他( tā)们之间的距离却突然发( fā)生了变化。观众其实非常( cháng)敏感,一旦发现穿帮镜头( tóu),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别( bié)扭感,尽管他们可能不清( qīng)楚这种别扭感源自何处( chù)。对于不具备美术或设计( jì)背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 jué)可能不太明显,但对于我( wǒ)这样的设计师来说,却会( huì)感到非常困扰。特别是在( zài)织布环节的最后一个镜( jìng)头中,画面选取了古画中( zhōng)织布的场景,周围是道具( jù)和具有古画风格的房子( zi),但突然又出现了一个写( xiě)实的船在其中移动,同时( shí)一群演员在上面跳舞。这( zhè)个镜头带有广角透视效( xiào)果,然而,中国画的透视正( zhèng)好又跟摄影机镜头捕捉( zhuō)到的不一样,我们称之为( wèi)散点透视,有时也有人认( rèn)为它接近于轴测图的透( tòu)视方式。但这样的透视方( fāng)式并不适用于人物排列( liè),它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 shì)。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有( yǒu)些抓狂,作为一个设计师( shī),看到这样的作品,我总会( huì)有种想要去修改的冲动( dòng)。
5. 从功名利禄到殉葬于画( huà)
但话说回来,导演的工作( zuò)也确实非常不易,两位跳( tiào)舞的演员能够呈现出这( zhè)样的作品更是难能可贵( guì)。如果他们能学习一些镜( jìng)头语言,那么至少可以避( bì)免一些内容上的隐喻错( cuò)误。我认为这两位导演应( yīng)该不是故意的,看完这部( bù)片子后,我有一种过度解( jiě)读的感觉,因为我非常喜( xǐ)欢解读,但有时候确实解( jiě)读得过于深入了。
看完这( zhè)部片子后,我的总结是:一( yī)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追( zhuī)求功名利禄的认可,将自( zì)己的绘画技艺推向了一( yī)个极端的方向。随着时间( jiān)的推移,他的服装些粉嫩( nèn),他自己的内心开始与别( bié)人与众不同。当他沉浸在( zài)这种极端的审美中时,逐( zhú)渐意识到自己被孤立,于( yú)是持续在一个暗无天日( rì)的房间,一心想要创造出( chū)一些惊人的作品。这种孤( gū)注一掷的心态最终使他( tā)在生活取向上变得与众( zhòng)不同。达到极端后,他突然( rán)有一天放弃了整个世界( jiè),仿佛进入了画中,从这个( gè)世界告别。我从中解读出( chū)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 shì)。
这是我个人的解读,确实( shí)相当恐怖。虽然我不知道( dào)导演是否故意要达到这( zhè)种效果,但从隐喻的角度( dù)来看,它隐喻了一个男孩( hái)逐渐迷失自我,最终为了( le)一幅画而殉葬的阴暗而( ér)恐怖的故事。说到这里,可( kě)能会影响很多人对这部( bù)电影的观感,但这纯属个( gè)人解读。我只是希望,如果( guǒ)剧组能加入一位导演、调( diào)色师或对古代绘画有研( yán)究的人员,或许能避免传( chuán)递一些错误信息。
好吧,以( yǐ)上就是我对电影《只此青( qīng)绿》的电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