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图证明一下自己去了武汉的点映场


得知b站搞点映场之前,我几乎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期望值。因为从客观上来讲,距今时间最近的京都做的冒尖儿的片子甚至要追溯到18年的《利兹与青鸟》,如果只算TV的话,应该是16年的京吹2。作为一名对京都动画有偏爱的观众,还是特别希望在大事故之后能有一部提气的片子出现。而且这个题材与原作表现形式非常容易冲高,甚至夸张点说,这可能是近5-10年京都冲高分段最佳机会。结合PV 1-2与爆出staff阵容,感觉非常的稳。《日常》原作者新井圭一的同世界观作品,PV中的画风清新,“CITY上河图”细节爆炸,《日常》味道也很正,OP副歌也非常好听。又有评论区大佬看了可能是全球首映的先行版做背书,我几乎提前开了香槟,but。。。
在做对照评论之前,先说一下观众反应。全场人没坐满,3集当中,第一集场子很冷,到第二集开始才有相对积极的笑声反馈,第三集则更好一点。中途来来回回进出好几拨人,在最后排进出的观众甚至挡住了放映机一小半的光影,非常的抽象,有些影响观感。但因为正片部分细节满满、演出效果极强、好听的OP及出色的声音设计,对观众来说,能用电影院的设备观看这些已经是非常大的幸运和非常难得的机会了,也基于同样的原因我认为有必要写些什么记录一下。(PS:而且这还是在完全有版权的前提下,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在第一集打翻炒面的部分,有45秒左右因为版权问题全场看默剧,真的是惊到了全场观众,大家都在试图理解发生了什么,但其实那段的画面呈现的效果很好,可惜没有音效匹配画面再加上全场观众在走神理解状况,让一个包袱砸了有点可惜)
不对照《日常》,先说一些前三集我很喜欢的点。有几个现场观众反应很积极和我个人都很喜欢的小段,包括走马灯/扮鬼脸/藏宝图/天使与魔鬼,它们都在“预期违背”上做的很好,第二集末尾和第三集开头的包袱连着响,人物与情景假设逐渐立了起来。“天使与魔鬼”的部分甚至还有博士客串,有一种安心的熟悉感。好几处用来提升演出效果的强对比分镜头的插入起到了效果翻倍的结果。OP中即将进入副歌的画面是用干净的水滴引入小城风光同时开始呈现作品发生的主要场景及世界观,外加上好听的旋律是让人有些欲罢不能的感觉的,很想再听再看几遍。但下面的对照旨在说明为什么我预期《CITY》可能大概率不会成为像《日常》一样的高分TOP级作品,也说一下头3集中存在的一些遗憾
一、 OP ED对照
对于一部佳片甚至是神片来说,风格化或者高水准/高经费的OP ED几乎是标配。而对于《CITY》这种以无厘头搞笑作为卖点的作品来说,能更好表现作品风格的风格化OP ED影像可能是最优解,但当我看完OP画面之后心里就咯噔一下,副歌部分的画面是主角团三人背对着观众面向小镇居民和商业街牌匾跳舞,既看不出风格也看不太出多少拍案叫绝的炫技,总之就是。。有些平。。ED画面有些羊毛毡定格动画的感觉,吉祥物出场可可爱爱的。对照《日常》,可能《日常》的OP ED更大众化更好理解一些,OP采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对称结构,镜头迅速拉近并让角色作出符合角色特质的行动。画面和OP歌词也在时刻提醒观众作品类型也方便观众入戏进而进入情景假设中。ED是舒缓的舞台剧风格,是常用的一种ED画面呈现方式,让观众感觉到像舞台剧一样夸张的戏已经落幕,暂告一段落的感觉。
二、 单集单元剧的编排结构
在《日常》第二集中,主角团3人组玩上楼梯的格力高游戏,麻衣用一句咒语取胜。在本集中段还有这句咒语的call back。而贯穿第三集的街道固定机位拍摄与模糊化处理,在时间和逻辑上是连续的,只是每个小段单元剧把它们打散分散在了单集的各处,单拎出来可能看起来有些电波意识流但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很棒的喜剧结构,角色行动符合前面铺垫的性格,同时也引出并抖响了黑猫土下座这个包袱。这样以集为单位的喜剧结构在《CITY》前三集中并没有,段落之间孤立存在,这会使观众在一个意识流段落摸不到头脑后很难快速进入下一个情景假设,而call back或者逻辑连续的过场会让观众迅速抽离上一场景、格式化大脑,从而不影响后面的喜剧呈现。
三、 主角团及配角团相关段落的设计
《日常》中是主角3人组和博士+机器人的设置,而《CITY》则是主角3人组+回家部2人组+编辑部2人组的设置。主角团负责整大活逗观众笑是理所当然,而配角团更多的作用在于调节作品整体喜剧节奏、丰富世界观和主角团人物形象。但作为无厘头喜剧的配角团,起码不能太乏味。博士+机器人的有些活儿甚至比主角团还多,《日常》第三集中博士喝4.5牛奶吃蛋糕的段落甚至还能连续翻番,观众们都在猜测和预期最后一次的蛋糕藏在了哪里。但在《CITY》中配角团的出现几乎都是灾难或者是本作强电波属性的根源,回家部2人组的戏份十分乏味,因为我坐在影院后排位置可以看到这两人出现的部分玩手机看表的人最多,也是全场氛围最冷的时候。她们的出现既没有调节作品整体喜剧节奏,也没有起到丰富世界观和主角团人物形象的作用,反而迅速破坏掉主角团营造的喜剧节奏与氛围,让观众在下一个段落入戏更难。而编辑部2人组则拉高了电波性,用deadline作为线索进而用来“预期违背”,观众能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但很难感觉有趣。
四、 疑似演出过度&浪费
我其实一直认为演出过度这词有点矛盾,通常都是演出效果越漂亮戏就越好看,怎么可能演出效果好反而成了掣肘呢?但《CITY》好像真有这个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应该是弱文本或者是打折扣的喜剧效果让技术力高超的精细美术背景没有引起观众的惊艳感。因为观众对于这样一部无厘头喜剧的基础预期和主要注意力都在能不能让我笑这件事上,如果这个基础预期没有达到,那么技术层面上做的再优秀也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而《日常》很明显是文本与演出相辅相成,达到预期内甚至更好的喜剧效果,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太多了
另外不对照《日常》说一个有些拉胯的小段落,就是交代新仓(丰崎爱生配的音)认识南云美鸟的部分有些太长了,让喜剧节奏掉了下来,功能性过强也破坏了单集的观感。
当然,容我叠一下甲,毕竟这也只是前3集而且在影院连续看3集TV这个行为也不符合TV单集本身结构设计的初衷。况且国内观众很多看的是弹幕版,这会加强观众之间的参与感与单个包袱的效果。最后的整体评价与我的预期完全相反也说不定。
但是,我理解的作品的高评分与高排名其实本质上是平台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任何作品肯定都有两极评价的观众。而电波属性强这件事本身就会拉低这个最大公约数,从短评区几条同样看过点映的观众的评价来看,也基本上同意电波性强这一点。所以当总榜排名的数字出来之后,可能不如我在看完PV时的预期。这里还有一个变量就是参与点映的观众人物画像与大基数观众的人物画像的出入,来报名看点映的几乎都是对京阿尼有滤镜、看过并且很喜欢《日常》动画/原作的人,而主流观众哪怕属性一致在程度上可能也不同,所以届时观众的主流评价大概率也会跟点映观众的评价不同,也属正常现象。唉,说来说去还是希望你京这波能搞波大的让观众大吹特吹一下的,嘿嘿嘿。如上也只代表个人观点和我对武汉场的观众的临场反应观察,不同地域的笑点不同也说不定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