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飞机上看了欧( ōu)容的《秋日何时来》,都说和( hé)“坠落审判”差不多,但我觉( jué)得比后者好得多。全片两( liǎng)大“疑案”,毒蘑菇事件和女( nǚ)儿意外死亡事件,虽然在( zài)形式上都涉及身体伤害( hài),都有司法介入,都指向“律( lǜ)法”和“审判”,但最终,外在的( de)“律法”被彻底主观化,相对( duì)化,私人化了,社会层面的( de)“审判”则转变为了人与人( rén)之间的相互救赎。作为曾( céng)经的妓女,米歇尔和玛丽( lì)一直都在受到“律法”的制( zhì)裁——以子女的遭遇以及她( tā)们与子女的关系为主要( yào)形式和载体。作为妓女的( de)后代,瓦莱丽一生怨恨母( mǔ)亲,文森特则成为缺乏控( kòng)制力的暴力狂,他们是“律( lǜ)法”的直接受害者。作为第( dì)三代,米歇尔的外孙卢卡( kǎ)斯继续承受伤害,包括他( tā)的外婆以及母亲带给他( tā)的伤痛。这一切已经无法( fǎ)挽回,甚至,米歇尔自己都( dōu)无法脱离她作为妓女的( de)生活习惯,比如出门一定( dìng)要穿裙子。但是,她尝试用( yòng)另一种方式回应了这“律( lǜ)法”,总得来说,就是电影开( kāi)头引用的《路.加.福.音》第七( qī)章中那个用眼泪为耶.稣( sū)洗脚的女人所做的。于是( shì)她的罪被赦免了,因为她( tā)的爱多。
在第七章开头,经( jīng)文就交代了这个女人是( shì)个罪人。爱和律法之间的( de)关系并不是很多人想象( xiàng)得那么简单,是非此即彼( bǐ)的关系,爱不是去否定,或( huò)替代律法,不然就不需要( yào)拯救和赦免了。陀思妥耶( yé)夫斯基在《罪与罚》中用警( jǐng)察波尔菲里象征律法,用( yòng)妓女索尼娅来象征爱,前( qián)者固然是严厉的,后者固( gù)然是柔弱的,但两者并不( bù)分裂,严格来说,这两者恰( qià)恰是合一的。此片最好的( de)地方即在于,没有把律法( fǎ)以控诉的方式呈现出来( lái),甚至它都不是以对抗的( de)方式被呈现。因此,妓女这( zhè)个职业既没有被崇高化( huà)(以身体解放的名义),也没( méi)有被道德化(以淫乱的罪( zuì)名),但它带给几代人实实( shí)在在的伤痛,却也是真实( shí)的。在这个意义上,爱,才能( néng)脱掉它那观念或理想的( de)外套,走进具体的人和生( shēng)活中。瓦莱丽去世后,她的( de)丈夫对米歇尔说:“我们(指( zhǐ)他和瓦莱丽)其实都深爱( ài)着对话,却没有用对的方( fāng)式相爱。”这句话也可以作( zuò)为全片对爱的阐释。米歇( xiē)尔觉得用自己的身体可( kě)以换来女儿优渥的生活( huó),这就是爱,但在瓦莱丽看( kàn)来,她错了。文森特去劝瓦( wǎ)莱丽不要怨恨针对母亲( qīn),最后却间接导致了瓦莱( lái)丽的意外死亡,他是好心( xīn)办了坏事,也可以说是错( cuò)的。律法无法直接进入人( rén)里面的世界,无法直接剖( pōu)析人里面一切复杂的动( dòng)机和各种意识,但爱是可( kě)以的,包括用爱来包容许( xǔ)多的罪,虽然爱不是废掉( diào)律法。这也是《路.加.福.音》第( dì)七章的主题。
影片最后,米( mǐ)歇尔在死亡之中与故去( qù)的女儿相遇,并完成对彼( bǐ)此的接纳。是的,秋日何时( shí)来(片名quand vient L‘ automne直译为“秋天来了( le)”),其实说的是,死亡,已经到( dào)来。死如秋叶之静美,米歇( xiē)尔最后的死亡是很美的( de),但她并不是作为一个正( zhèng)面的,优雅地形象来体现( xiàn)这种美,而是作为可以呈( chéng)现这种美的一个记号。因( yīn)此,道德批判随着死亡,对( duì)米歇尔彻底失效了,或者( zhě)说这个世界终于离她而( ér)去。死亡作为终极的审判( pàn),似乎同时也是灵魂通往( wǎng)纯粹的爱与盼望的开端( duān)。这部2024年的新片,欧容能拍( pāi)得这么好,真是超乎我的( de)预料,看来步入老年对艺( yì)术工作者而言,也可以是( shì)一种别样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