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电影节的夜晚让人觉( jué)得是有魔力、有光芒的夜( yè)晚,看完电影走在路上的( de)时候,会觉得空气很冷很( hěn)新鲜,街道很透亮,“一条发( fā)光的公路,两边都是梧桐( tóng)树”。非常有幸买到“日本新( xīn)片展”杭州站开幕影片《敌( dí)》(感谢漫光坊前瞻评价的友( yǒu)邻们),然后有吉田大八导( dǎo)演现场映后Q&A!
在映后问答( dá)中,吉田导演谈起创作《敌( dí)》的因缘,说筒井康隆的原( yuán)著,他在30代左右时就读过( guò),当时无甚感觉,近年重读( dú),年过半百的导演对生命( mìng)和死亡也有了更多体验( yàn),因而产生了改编成电影( yǐng)的想法。这次影展的问答( dá)环节挺不错,对于这样一( yī)部有着丰富解读空间的( de)电影作品,大家都充满了( le)想要表达交流的欲望,虽( suī)然有着语言的隔阂,但在( zài)词句的缝隙里,大家依然( rán)拼命地攀爬着,尝试探讨( tǎo)值得讨论的问题,吉田导( dǎo)演说会记住这次影展宣( xuān)传期间的氛围,我也有些( xiē)为了这样的时刻而感动( dòng),毕竟一转眼,我也来到了( le)我的30代,距离我看《桐岛》已( yǐ)经过去十余年了……对于世( shì)界、我们、日影、日娱来说,这( zhè)十年的变幻都足以称道( dào)了。下面谈谈关于《敌》,一些( xiē)观看时流淌在脑内的想( xiǎng)法。

一、色彩。
这两年看了不( bù)少特意做成黑白的电影( yǐng),近的有意大利电影《还有( yǒu)明天》,一些洪常秀新作,又( yòu)如同样是日影的《世界的( de)阿菊》。对于为何采用黑白( bái)片来拍摄《敌》,导演的说法( fǎ)是,在接触到作为场景的( de)百年建筑之后,又加上看( kàn)了许多日本老电影做参( cān)考,因而觉得把影片以黑( hēi)白的形式呈现是最为合( hé)适的。还说自己有位朋友( yǒu)看完问他,是不是把其中( zhōng)有些画面处理为彩色了( le)?导演很诧异,明明全片都( dōu)是黑白呀,看来是朋友看( kàn)得太投入,把其中的一些( xiē)段落自动脑补上色了。我( wǒ)在想友人脑补出颜色的( de)画面是在哪里呢?是血液( yè)和肠壁那段吗?继而也又( yòu)思考为什么那一刻我们( men)仿佛能看出那些散射液( yè)体的颜色,以及这些段落( luò)为何让我产生了flesh的实感( gǎn)。这也让人想到《世界的阿( ā)菊》,每个篇章最后的一帧( zhēn)上色画面,让人感到黑白( bái)世界也有其缤纷所在。
吉( jí)田导演反问观众,对黑白( bái)电影是什么印象和观感( gǎn)?有观众说会觉得老旧,也( yě)有观众说觉得严肃。而导( dǎo)演认为黑白电影会让人( rén)更为专注沉浸地进入电( diàn)影世界。我也会有这样的( de)感觉,一部被刻意做成黑( hēi)白的电影,不会让我觉得( dé)是在偷懒图省事,往往让( ràng)我觉得想要挺直背脊更( gèng)加细细地打量作者的用( yòng)意,黑白电影的场景设置( zhì),也常常给我更为精细的( de)感觉(黑白经不起太繁复( fù)的堆叠,其实更加考验功( gōng)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是( shì)被压缩了的信息量反而( ér)得到了更大的充盈。黑白( bái)摄影与电影,真的是人类( lèi)误打误撞产生的具有阶( jiē)段局限性的永恒艺术。
另( lìng)外有趣的一点是,片中有( yǒu)许多食物呈现和料理制( zhì)作的画面。所谓食物,讲究( jiū)一个“色香味”,令人感到奇( qí)怪的是,明明去掉了“色”,不( bù)知道是什么仍在发挥作( zuò)用——精细真实的制作步骤( zhòu)?还是长塚先生令人信服( fú)的表演?看完电影后感到( dào)明显的饥饿,出了影院和( hé)彼氏赶到最近的日料店( diàn),在关单前点了热荞麦面( miàn)一碗和一大碟筑前煮大( dà)快朵颐。在那一刻,感受到( dào)了虚构与真实,黑白与色( sè)彩,在我的味蕾上不可置( zhì)否地交相辉映着。
二、男性( xìng)、老年、法国文学教授。
上一( yī)次看到类似的配置,是田( tián)中泯、桥本爱2019年的电视剧( jù)《长闲之庭》(吉田导演的《桐( tóng)岛》也是我看的桥本爱的( de)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告( gào)白》),一部漫改之作,讲述女( nǚ)学生与德语老教授,充满( mǎn)分寸感的洁净的精神爱( ài)。同样的作品“残影”,还能想( xiǎng)到很多:《偶然与想象》的第( dì)二个故事,《如沐爱河》(酒吧( ba)、睡去的年轻女子、爆破的( de)玻璃……),甚至伯格曼(《野草莓( méi)》),《敌》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 yú)男主角渡边教授并不是( shì)道德无瑕的、毫无邪念的( de),面对在《如沐》、《野草莓》中都( dōu)有的年轻的具有生命力( lì)的女子形象时,《敌》的男主( zhǔ)角渡边的假面摇摇欲坠( zhuì),在梦境中展示出了最丑( chǒu)陋的自我,在现实中也表( biǎo)现出了生理上失控的遗( yí)迹,泷内公美的演绎也让( ràng)这一切颇为令人信服,梦( mèng)中借女学生之口说出来( lái)的“可悲”,让影片在这方面( miàn)的呈现又真实、又进步,在( zài)那一刻,男性梦境中的女( nǚ)性产生了仿若有自我意( yì)识般可以反诘男性的主( zhǔ)体性。
三、创作的意识。
吉田( tián)导演谈创作,给人一种很( hěn)坦诚谦逊的感觉,不夸夸( kuā)其谈、顾弄玄虚,也不刻意( yì)上价值,脚本来源于念头( tóu),创作来源于碰撞和打磨( mó)。让人愿意相信创作出这( zhè)样一部魔幻现实作品因( yīn)由于导演难以为人道也( yě)的才华,以及合理严谨的( de)工序,而非他刻意想要玩( wán)弄隐喻,激发观众过度解( jiě)读。映后问答中一个有趣( qù)的点是,有一位观众问导( dǎo)演,片尾第二次“春”,是筒井( jǐng)康隆原著中就有,还是导( dǎo)演电影脚本的原创?导演( yǎn)答是原创,反而颇有兴致( zhì)地反问观众,为何感觉这( zhè)段是原创?观众答自己并( bìng)没有觉得一定是原创,只( zhǐ)是觉得如果不是原创,问( wèn)导演相关设计的问题也( yě)没有意义,但如果是电影( yǐng)原创,就可以问问导演安( ān)排的用意。我倒不觉得这( zhè)位观众对于自己的答案( àn)不确定,反而讶异于他的( de)敏锐,他一定是从镜头的( de)拼贴中感受到特殊的蛛( zhū)丝马迹,否则不会敏锐地( dì)提出这样的问题。
观众所( suǒ)问未必是导演所思,有时( shí)方向不同,有时候程度有( yǒu)异。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 dào)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men),对于镜头语言敏锐的触( chù)感,尽管产生感觉的人本( běn)身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 zhè)种感觉的确切与宝贵。
因( yīn)而总的来说,我愿称《敌》为( wèi)一种艺术,即作者并没有( yǒu)故意设置谜面,读者观众( zhòng)却有了千百种解答。
四、Routine。
与( yǔ)《完美的日子》的相似之处( chù),是影片对于“routine”的呈现,只是( shì)两部片子采取了截然不( bù)同的价值观。因而《完美的( de)日子》的当下很纯粹,真的( de)让我感觉“完美”,《敌》的当下( xià)却不得不顾忌明天,并非( fēi)变奏,而是产生了某种变( biàn)异。这也让人产生了一种( zhǒng)毫无意义的杞人忧天,再( zài)过若干年,《完美的日子》会( huì)不会比《敌》更糟糕?更残破( pò)?(人类真的是很容易焦虑( lǜ)的动物。也许作为一个30代( dài)人更好活下去的方法是( shì),像30代的吉田导演一样,去( qù)做30代该做的事,而不要过( guò)早地对衰老产生共鸣,把( bǎ)“衰老”作为一个条件和概( gài)念,不忘却和忽视它存在( zài)的必然性,但不要为了它( tā)而活。
五、“敌”到底是什么?
在( zài)映后会中,导演的回答是( shì),“敌”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 kě)以理解生命中的为“高山( shān)”、“屏障”,如果跨越了,就能获( huò)得新生,那些杀不死我们( men)的将使我们更强大。
美好( hǎo)的夜晚,遗憾是昨晚专门( mén)找出了我的《桐岛》中文版( bǎn),想请导演签字,但是出门( mén)太匆忙忘记带了hh,希望今( jīn)后有机会能与吉田导演( yǎn),以及更多喜欢的日影导( dǎo)演演员再见面,这样的周( zhōu)六夜晚会让我觉得,我辛( xīn)勤地工作生活,就是为了( le)这样的时刻而存在的。
这( zhè)样想来,我和《完美的日子( zi)》《敌》中的主角,真的没有什( shén)么不同。(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