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类情感
一般的影视剧里,爱情和友谊是互相成就的。爱情关系会在周围形成一个社群,与双方存在友谊关系的朋友连同亲戚们,会被卷入一个围绕恋爱关系构成的共同体。最后如有大团圆,共同体的内外的矛盾告一段落,喜剧的目标就得以实现。如果剧情是以爱情为中心,友谊一贯是成就爱情的手段。而那些将友谊升华为爱情的电影,仍然把友谊作为手段。在商业电影里,友谊大多比爱情便宜。但这部电影相反,它聚焦在不同性别且性取向不同的两个人的友谊,他们(各自)的爱情变成了检验友谊的手段。这是爱情、亲情之外的感情,也不同于一般的友谊,是第四类情感。
2,友谊中的真谛
一位异性恋女生,一位同性恋男生,同居一室而保持友谊。这是电影营造的乌托邦,友谊的乌托邦。汪老师写过一篇文字《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大意是说理想的友谊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秘密,因而这种亲密有利于探索真理,接近人生的真谛。因为友谊的双方并没有像恋人那样执着于探索对方的重要秘密,也不会执迷于探索对方的身体从而消除距离。很多时候,这种有距离的亲密能够激发生命的热情和活力。有一次,男生被误解为第三者,但他实际上充当了女方异性恋恋情的检验者;女生是男生的倾听者,包容了他在众人面前一贯的疏离和孤独。他们的关系是无条件的彼此支撑,这是《朋友也上床》那类电影无法企及的,尽管后者也在谈友谊。《大都市的爱情法》提供的友谊,是为了让彼此保持面对生活的锐气:执子之手——修我戈矛。
3,共同体
历史上的共同体首先建立在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之上。这部影片里同住的公寓就是他们的“土地”。一个远离父母,另一个无法容忍母亲把自己的性取向视为病态。公寓是彼此栖居和相互支撑的地方。和平相处的条件是尊重和理解彼此的不同。
性别之分本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社会的划分。空间也不是纯物质的事物,它本身也代表社会关系。就像影片里公司的男女之别和强弱之分一样,女主不但自己走上天台,还带领女同事到天台上,这打破了天台和公厕两个空间的固化。求同存异是共同体的目标,“做自己”和“说出自己”是求同存异的第一步。两人的友谊,就这样变成了电影故事的真实推动力。
考虑到“做自己”和“说出自己”也是作家的任务,我猜测男主最后成了一位用文字讲故事的人。电影里说:“如果执念不是爱情的话,那我从来没有爱过。” 感谢这部电影展现了多种可能——执着不是爱情的专利,友谊也可以执着。但友谊的执着,既为了曾经的相聚,也为了终将到来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