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大厅观影。改革/伤痕面目( mù),极激进的影像手段在新( xīn)时期绝无仅有。但一切图( tú)像的扭曲和影像空间质( zhì)感上的断裂并非是精神( shén)和分析的,因为它在最初( chū)就否认了主体和镜像间( jiān)的误读关系。海城在片中( zhōng)成为了仅仅具有时间性( xìng)即被抽空的泛化的像。当( dāng)然,观众明白海城指代上( shàng)海,但它实际扮演一个无( wú)意识的出现之地。对于这( zhè)部影片而言发生的空间( jiān)性被高于时间性的强调( diào),这看似有悖于最基本的( de)“新-旧”时期的时间对应,实( shí)际在对时间的抛弃恰恰( qià)构成了主体的虚无,也即( jí)取消了其与镜像的误解( jiě),让其中对于体系的“封建( jiàn)认定”仅停留在像的层面( miàn)——新时期并不针对前三十( shí)年本身,而为其量身创制( zhì)一个“套层”,由于隔断了“误( wù)认”,遂将之去政治化为“叙( xù)事的符面”,以至于对预其( qí)的一切言辞,都不会有越( yuè)轨的风险。当然,这一切的( de)安排,都是以政治化为条( tiáo)件实现的。
除了公交车假( jiǎ)寐的幻想段,此片在影像( xiàng)手段上达到政治目的最( zuì)杰出的办法是贯穿各个( gè)场次的声画分离蒙太奇( qí)。每当一个空间内被给定( dìng)一种语言去解释一种发( fā)生的政治态度时,主人公( gōng)(主体)永远缺席之,远去于( yú)另一空间。我们能够出于( yú)经验性的理解那是一个( gè)递进的“时空关系”但是其( qí)在影片中通过声画不对( duì)位而平行交替则告知观( guān)众一种不被察觉的“误认( rèn)”——关乎时间的误认,它肯定( dìng)可主体的虚假和整个叙( xù)事空间(镜像)的不可缺任( rèn);同时表明:这一切仅仅是( shì)发生了的“叙事”而已。
我坚( jiān)信新时期文学从始至终( zhōng)隐含着这种特性,只不过( guò)囿于手段的惯性,在最初( chū)的一些文本中这一种高( gāo)明的(姑且言其有某种“官( guān)方的谋划”)办法没有被完( wán)全利用(亦有可能不被阅( yuè)读者察觉),直到先锋创作( zuò)以反对姿态重申之。
而影( yǐng)像不一样了,它永远比字( zì)符搭载更多的政治因素( sù)和内部张力,以至于在早( zǎo)起第五代之前就有了许( xǔ)多部可以被明确认定的( de),有上述“隐含特性”绽出的( de)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