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光坊讯: 第十五届北京( jīng)国际电影节的首场大师( shī)班活动如约拉开帷幕,在( zài)国内外影坛都享有盛誉( yù)的贾樟柯导演率先开讲( jiǎng)。
本次大师班以 “ 山河回望( wàng),再见故人”为题,邀请了贾( jiǎ)樟柯及其长期的合作伙( huǒ)伴市山尚三、余力为、马修( xiū)·拉克劳和张阳,一同回溯( sù)贾樟柯作品的创作历程( chéng),探讨影像与技术的互相( xiāng)选择,以及电影如何在时( shí)代更迭中持续焕发新的( de)生命力。

贾樟柯电影大师( shī)班活动现场
个体经验与( yǔ)时代的共振
恰逢《山河故( gù)人》上映十周年,而影片中( zhōng)的第三个故事正是发生( shēng)在2025年,贾樟柯导演在开场( chǎng)就谈到此次大师班活动( dòng)对整个主创团队来说是( shì)一次非常特别的纪念,也( yě)是一次与各位主创重聚( jù)、回顾创作的难得机会。回( huí)忆起创作《山河故人》的初( chū)衷,贾樟柯谈到:“自从2000年之( zhī)后,基本我的电影都是很( hěn)短时期的、当下即时的反( fǎn)映,没有拍过大时间跨度( dù)的电影。
而2014年的时候我已( yǐ)经44岁,经历了一些生活上( shàng)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兴( xīng)趣,即如何用电影去面对( duì)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它不( bù)是一个夏天、一个星期或( huò)者一天的事情,而是在很( hěn)长的时间里人究竟会怎( zěn)么改变,如何面对生命中( zhōng)必然遇到的问题。”
至于具( jù)体的创作灵感,贾樟柯更( gèng)是首次分享了一个私人( rén)的故事:“《山河故人》中赵涛( tāo)饰演的角色父亲去世了( le),她把父亲接回家,这是我( wǒ)本人的经历,我父亲也是( shì)在异乡去世的,我和姐姐( jiě)开了九个小时救护车开( kāi)回老家,这是我心中很隐( yǐn)秘的部分,也是巨大的情( qíng)感动力,今天可以来讲了( le)。”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总( zǒng)是处理着社会境况与个( gè)人经验的流变,他也坦承( chéng),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生( shēng)命中的突变,最近的三部( bù)影片都要求他把当下自( zì)己的感情呈现在影片里( lǐ)。 “
《山河故人》前两个段落写( xiě)完后,为什么会有关于未( wèi)来的故事,因为人会不由( yóu)地去想未来是什么,那时( shí)候想象力局限于互联网( wǎng),透明的交流工具,没有想( xiǎng)到十年后是人工智能时( shí)代,比电影的想象还要快( kuài),新的科技带来的人的生( shēng)存状态,孤独感、孤立的、多( duō)样性的情感选择。”
除了对( duì)自己影片创作的分析,贾( jiǎ)樟柯还分享了对电影产( chǎn)业的观察。“主体的电影工( gōng)业,特别是商业电影的世( shì)界,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 shì)强调叙事的效率,这并不( bù)是我们在真实世界里面( miàn),对这个世界的观看方法( fǎ),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 shì)界,是处在一个有非常多( duō)无效时间的世界。所谓无( wú)效并不是真正无效,而是( shì)说它并不推动叙事,但它( tā)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生命( mìng)内容。
”关于这种“无效”的阐( chǎn)释,贾樟柯继续延伸到了( le)《山河故人》中的闲笔,“它们( men)可能没有大到改变我们( men)命运的程度,但是它是我( wǒ)们生命中很重要的时刻( kè),这些时刻它是需要被抒( shū)发,需要跟观众分享的。”

贾( jiǎ)樟柯电影大师班活动现( xiàn)场
技术影响美学 美学牵( qiān)引技术
贾樟柯导演与诸( zhū)位电影人几乎都是长达( dá)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 de)合作伙伴,因此,贾式美学( xué)的诞生与迭变势必也离( lí)不开贾樟柯和团队的磨( mó)合与碰撞。
此次大师班不( bù)仅是一次跨时代的回眸( móu)与远眺,同时也展现了贾( jiǎ)樟柯与团队对急遽变化( huà)的电影技术的敏锐洞察( chá)和灵活运用。
贾樟柯导演( yǎn)谈到《山河故人》用三个不( bù)同的画幅比区分三个故( gù)事章节,看似是一个取巧( qiǎo)的办法,但实际上画幅本( běn)身的美学会对叙事有非( fēi)常大的帮助。“画幅的使用( yòng)都贴合了人物切身的生( shēng)活感受,我们过去生活在( zài)一个非常热烈的人际关( guān)系里面,随着时间推移,人( rén)际关系在变化,情感方法( fǎ)在变化,人与人的切身交( jiāo)流也在减弱,人们总是孤( gū)独地生活在自己的真实( shí)虚拟生活里面,画幅能够( gòu)很好地帮助传递时代情( qíng)绪氛围的变化。”

贾樟柯电( diàn)影大师班活动现场
制片( piàn)人市山尚三则从个人角( jiǎo)度出发,分享自己对《山河( hé)故人》上映十年以来的改( gǎi)变的看法:“当我们在制作( zuò)《山河故人》的时候,我并不( bù)了解在十年之后会发生( shēng)什么情况。在十年之后,我( wǒ)觉得很多事情发生了巨( jù)大的变化,但是最大的改( gǎi)变其实并不是人们的形( xíng)象或面貌,而是一些设备( bèi)或者数字技术的改变。”
同( tóng)时,市山尚三也谈到与贾( jiǎ)樟柯导演的多年合作是( shì)基于一种尊重,“我非常尊( zūn)重他的想法,整体来说我( wǒ)们的观念非常一致,而且( qiě)我常常非常同意他的观( guān)点,每一次当他要做出决( jué)策的时候我相信这些决( jué)策都是正确的。”

市山尚三( sān)
摄影师余力为着重赞赏( shǎng)了贾樟柯导演对时间和( hé)空间的敏锐度,“他对空间( jiān)的处理是基于人物的气( qì)质、个性来处理,并且对时( shí)间长河里面空间的变化( huà),以及怎么展示这么细微( wēi)的变化都有很明确的设( shè)定和规划。”
余力为也对画( huà)幅的切换尤为印象深刻( kè),并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对( duì)这一问题的思考:“最早期( qī)的4:3画幅是因为技术和最( zuì)后的发行共同标准化,才( cái)确定这个比例,并且一直( zhí)到1950年都是主流的画幅比( bǐ),所以所谓主流的美学选( xuǎn)择就是工业标准的选择( zé)。 ”

余力为
法国剪辑师马修( xiū)·拉克劳则谈及自己刚来( lái)中国的时候才25岁,到现在( zài)待了十几年的时间,“跟中( zhōng)国导演合作是我长大的( de)过程。”他还动情地分享到( dào),正是在与贾樟柯导演合( hé)作剪辑的过程喜得贵子( zi),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马修( xiū)·拉克劳
声音指导张阳从( cóng)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电( diàn)影开始就有了密切合作( zuò),他直言最初两人之间可( kě)能还有些不同的意见,而( ér)经过长期共同创作的过( guò)程,到了《山河故人》时就已( yǐ)经默契无间了。“贾导在大( dà)的方面会提的非常明确( què),比如说不管是创作上还( hái)是技术上,包括刚才余老( lǎo)师也提到画幅的问题,画( huà)幅问题涉及到不同年代( dài)怎么用声音的宽窄,或者( zhě)说那一年代声音发展的( de)技术,能不能去帮助电影( yǐng)给观众一种不同时代的( de)感觉。”

张阳
捕捉世界:媒介( jiè)转变始终依托于现实
随( suí)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 yǐng)的媒介载体发生了巨大( dà)的变化,从胶片到数码,记( jì)忆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型( xíng)。贾樟柯导演的电影通过( guò)媒介载体的变迁,呼应了( le)这种记忆方式的转型。
贾( jiǎ)樟柯提到在拍摄《江湖儿( ér)女》时,其实就受到了现代( dài)观众竖屏观看视频习惯( guàn)的影响,而采用了竖屏拍( pāi)摄,但最后把这些画面都( dōu)剪掉了。“《江湖儿女》最后一( yī)部分有很多场景是用竖( shù)屏拍摄的,它确实很活泼( pō),但有点失衡,就是说当竖( shù)屏出现之后,电影在某种( zhǒng)程度上有了很抽象的物( wù)理美感,让人感觉画面是( shì)失衡的,所以最后还是把( bǎ)那部分剪掉了。”

贾樟柯
特( tè)效并不是贾樟柯导演的( de)电影中特别明显的要素( sù),但其实从《三峡好人》开始( shǐ),贾樟柯及主创团队就大( dà)量使用了特效。“《三峡好人( rén)》之后每部影片都有很多( duō)特效,而这个特效对我来( lái)说不是制造一个视觉奇( qí)观,或者完成一个实拍无( wú)法完成的东西,我是通过( guò)特效来完成一些更具现( xiàn)实感的、需要加工的东西( xī)。
举个例子,《三峡好人》里走( zǒu)钢丝的画面实拍非常危( wēi)险,所以最后选择了特效( xiào)完成,但是它很好的表达( dá)了现实中的魔幻性或者( zhě)是一种超现实性。”
对于新( xīn)兴的AI技术,贾樟柯表示没( méi)有电影工作者会对技术( shù)不敏感, “ 电影就是技术的( de)产物,AI可以做很多事情,我( wǒ)自己更关心的是AI影像生( shēng)成问题。AI始终是依托数据( jù)的,而这些数据无论是采( cǎi)集进去的照片还是活动( dòng)影像、空间建筑,即使它生( shēng)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影像( xiàng),视觉元素基本都是二手( shǒu)材料。”
同时,贾樟柯表达了( le)对AI技术的开放态度,“AI影像( xiàng)我觉得它处在一个巨大( dà)的变革中,它还没有定型( xíng),还没有成熟。一切都还是( shì)开始,我们不要预设太多( duō)说不用AI、反对AI,或者AI是万能( néng)的。我们先去了解它,去很( hěn)好的跟它相处,共同走一( yī)段路看看这个朋友究竟( jìng)跟我们是什么关系。”
回归( guī)电影本身,贾樟柯也明确( què)地表露了自己对真实拍( pāi)摄的坚持:“因为我喜欢现( xiàn)场,我喜欢真实地去看这( zhè)个世界,把它捕捉下来。”
最( zuì)后,贾樟柯分享了自己目( mù)前的工作动向:“手头有两( liǎng)三个剧本待拍,可以透露( lù)是当下的故事,或者说是( shì)对当下的反映,不会再是( shì)有着漫长的时间跨度的( de)电影。”更为惊喜的是,他宣( xuān)布:“希望在今年第一场雪( xuě)的时候再重映《山河故人( rén)》。”

贾樟柯电影大师班活动( dòng)现场
在此次大师班上,贾( jiǎ)樟柯导演与诸位主创的( de)分享,不仅是对近三十年( nián)创作历程的回望,更是一( yī)次关于电影艺术与时代( dài)关系的深刻探讨。从个体( tǐ)经验的真挚表达到技术( shù)美学的创新尝试,贾樟柯( kē)与他的团队用影像记录( l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展( zhǎn)现了电影作为时代镜子( zi)的独特力量。
正如《山河故( gù)人》所呈现的,时间会改变( biàn)山河,但艺术却能凝固情( qíng)感,连接过去与未来。贾樟( zhāng)柯的电影宇宙将继续在( zài)时代浪潮中前行,用镜头( tóu)书写更多关于人、关于土( tǔ)地、关于记忆的故事。而这( zhè)次大师班,不仅是一次创( chuàng)作的回溯,更是一次对电( diàn)影未来的展望——在技术与( yǔ)人文的交汇处,电影艺术( shù)依然拥有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