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1刷《阳光照耀青春里》,最先让我感到惊艳的是这个片子的质地。具体说来就是“青春里医院”的精分气质。回想十多年前,为了创作一篇精神分裂题材的小说,我托熟人把我“送进”康宁医院卧底。
进来之前,对这次冒险采风充满期待,可当我真正看到那些重病号在监牢般的病房里癫狂地发作时,还是被吓得脸色煞白。在“青春里”中,医院的装修装饰,活动庭院的布局与绿植,甚至病人的服装与绷带的样式,都和我当年采风的目睹十分接近。这显然是下过功夫的。上网一查,果然看到导演在之前的采访中自述“先后去过4家精神病院或康复中心,接触过大量病例。” 凭着影片扎实的质地,我对制片团队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生出一份敬意。

从影片题材上讲,《青春里》是个稀缺品,它关注的是那些不被社会理解,甚至被污名化的“精神病”患者,它把冲破一切的个体突围与照进现实的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用脑洞惊奇的“精分”情节,勾兑现实社会势利、恶俗的异化生态,用14年的岁月窖藏,酿造出一壶五味杂陈的浪漫现实主义烈酒,残酷而热血,扎心亦温暖。
从编剧思路上讲,《青春里》的出招也很奇特。一个程序员被公司送进精神病院,窃取劳动成果。他通过与病友多年维权,终于为自己的人生讨回公道。讲这种故事,要么把重点放在主角如何逃离精神病院,大写特写他利用专业知识,一步步取得医生和院长的信任,终于抓住机会,逃出生天;要么是写主角如何在狱中躲避药物治疗,自学法律知识,通过书写或者网络投诉,获得法律援助。可《青春里》偏偏没走这两个路数,它把笔墨重点放在男主何立为如何接纳自己精神分裂这一残酷现实,并在接纳中逐渐自我疗愈,与病友们报团取暖、相互慰藉。
说实话,前两个“叠加Buff,打怪升级”的编剧思路,其实更容易讲好故事,可导演(同时也是本片编剧),偏偏开启了Hard模式,在“飞越疯人院”和“肖申克的救赎”之间,选择了去做“青春里药神”。普通人之间相互理解、抱团取暖的戏份,其实很难用把握分寸,力度小了流于俗套,力度大了刻意煽情。但好在,这部戏里的角儿每一个“普通人”,各有各的封魔与神通。
我觉得影片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用“精神病”作为纽带,巧妙拆解了病友与病友之间的精神壁垒,让观众感到了幽闭世界里人性之光的一抹亮色。换句话说,这些现实世界里的怪咖弃儿,而却在“青春里”重获精神知音,当然你也可以叫“精神病知音”。

比如:
男主何立为一直不相信自己有“精神病”,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竟能看到女主春春口中的“七个小矮人”,并且还能跟他们友好互动。
那一刻,他“懂得”了她的精分,也收获了她的芳心。
春春的精神问题,是总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然后去保护院子里的另一棵树。而当何立为看见散落在墙外的树种长出来的小树苗时,他奋不顾身地去拔起那棵树苗。这个情节设定很妙,因为这场戏刚好发生在何立为回到医院接受了自己得病的现实。这种“同病相惜”的懂得,“奋不顾身”的慈悲,让人怦然心动。
又比如:
何立为与多年前逃出医院的方宁重逢。何立为找他要回自己的手表。方宁打开电饭煲,露出一锅破表。他说,我没有办法再戴别人的表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就是不再被困住。何立为微笑秒懂,随即将自己的那块破手戴在手上。这里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在“手表”上,二人通过对各自“时间”的证悟,相逢一笑,莫逆于心。
还比如:
李大宇刚遇到何立为时,提到自己对着医院大门吐三口唾沫,门就会打开。影片最后,何立为向众人告别,李大宇亲身示范,三口唾沫之后医院大门真的就打开了。在这里,没有病人讽刺讥笑,没有医生戳破真相,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为什么所有的人从最初的逃离“青春里”,到最后的守卫“青春里”,他们守卫的正是这份在外面世界里被无情剥夺的“尊重与懂得”。
黄教主不是在片尾也说了嘛:“什么是正常人,没有标准!”
愿每个人都能活在被懂得的时间里,阳光照耀,青春正好。